振兴要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振兴要闻 >> 文章正文 > 返回上级

“共富示范”新样板 三江新区“三年成势”书写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2-12-02 15:24:25 来源:宜宾日报融媒体

宜居宜业的三江新区 宜宾日报记者 王宇 摄

宜宾日报记者 邓烨

近日,在位于三江新区的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现场,每天都有320余名工人在加紧施工。这是继该项目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后,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又实现顺利封顶,跑出了建设“加速度”。

在三江新区这片奋进的热土上,像这样按下“加速键”的建设项目不胜枚举。与此同时,各大企业车间,赶进度忙生产的场景比比皆是。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的生产线上,火花飞溅、马达轰鸣,“宜宾造”的凯翼汽车开足马力,订单赶制忙。

在另一边,龙头山竹文化生态公园绿荫繁茂、碧波粼粼,优美的风光和各类完善的配套,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打卡。在四川领歌智谷科技有限公司园区,一波又一波的中小学生走进企业研学旅行实践,近距离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

产业向圈、城市向靓、活力向融,作为首个省级新区的三江新区,正不断书写着发展新画卷,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新样板。

长江工业园 宜宾日报记者 王宇 摄

 ▇ 产业园向生态圈转变

11月25日,在长江工业园,首批2022宜宾动力电池新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7.42亿元。

宜宾三江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董事长聂勇介绍,第二、三批次项目将于今年底前集中开工,涉及医疗、学校、市政基础设施等12个。动力电池新镇项目建设,将为四川时代7—10期超级工厂、中材锂膜、科利达、震裕等头部企业提供高品质生活配套服务,助力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是三江新区“三年成势”关键之年。随着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陆续推进建设,三江新区逐渐呈现龙头持续“加码”,产业链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的盛况。德方纳米、大族激光、联赢激光、远东股份、长盈精密、震裕科技等企业在宜布局,不断落地动力电池及其配套产业链项目。

在一个个盛会、一场场项目竞进拉练中,三江新区产业蓬勃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三江新区党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坚定不移实施产业补链、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等行动,全力打造3000亿动力电池、2000亿智能终端、1000亿高端装备制造和500亿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产业园向生态圈的跃升。

宜宾国际会议中心 宜宾日报记者 王宇 摄

▇ 开发区向宜居城转变

周末的闲暇时光,市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相邻的龙头山竹文化生态公园,俨然成为了市民出行的热门打卡地。

细心的市民发现,夜晚的宜宾,不仅三江六岸被点亮了,位于三江新区的龙头山,同样有璀璨的夜景。

据了解,设立省级新区前,三江新区区域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等相对薄弱。新区设立后,通过加快城市规划建设,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靓丽颜值,“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形态正日渐成型。

行走在三江新区,所见之处皆是高楼林立、厂区连片、学府巍巍。新兴的宜居城逐渐释放出独有魅力。

今年,三江新区将扎实推进总投资超260亿元的“20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幸福宜宾”十大工程相关项目,确保建成区面积新增5平方公里以上,达53平方公里;人口新增3万人以上,超35万人。

▇ 资源聚集向共融互通转变

去年,宜宾市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城市。显然,成绩源于宜宾大学城和科创城在三江新区的落地成势。

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平地起楼,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纷纷在宜办学,宜宾在校大学生从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9万人。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和吴峰院士创新中心入驻三江新区,建成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3所产研院。

“宜宾引进的大学都与宜宾的产业息息相关。”市双城建设服务局负责人表示,产教深度融合,紧扣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贴近需求搞科研,这是宜宾区别于其他地区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模式的特色。

日前,在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揭牌仪式上,三江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创新联合体由落户在三江新区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联合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宜宾园区等30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是动力电池领域具备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落地能力的创新型产业平台,也是宜宾首个、川南唯一、四川首批创新联合体,能级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必将有力提升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资源集聚力。

研究员在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智能制造研究室内进行智能抓取实验 宜宾日报记者 王宇 摄

截至目前,三江新区已累计拥有各领域研发平台34个,平台类型日趋多元化、协同性、高能级,为产业主体的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宜宾产业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教研产城”同频共振间,绽放出融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