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探索 >> 文章正文 > 返回上级

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助力发达地区乡村振兴

时间:2021-09-28 16:08:52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功能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递次实现乡村振兴。挖掘、利用和发展好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发达地区加快提升区域文化内涵、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增加区域发展软实力。

一、软硬结合:新发展阶段农业功能的结构转换

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对农业农村的功能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发展对软实力的需求愈加强烈,乡村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农业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转变。

农业的生产功能要求提高。随着农业科技、设施装备和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一方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鲜食物和营养保障的作用更加突出,减少城市生态足迹,节省食物运输过程中包装、制冷、运输等能源损耗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农业就业机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稳固,帮助部分群体维持生计的地位不减,尤其是面对突发疫情、贸易纠纷时为留守群众和返乡群体提供过渡缓冲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加坡通过发展高科技、高产值的农业科技园区,既为城市提供了部分农产品,又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观光收入。

农业的生活和生态功能需求增强。一方面,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体验、教育、科普等需求显著增加。如,我国台湾地区由农民为市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加耕作,满足食用、休憩和体验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能耗加大,城市对生态屏障的要求提高,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农耕文化传承功能亟待开发。通过文化凝聚城市发展共识、提升区域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加强,文化成为传承优秀传统、留住乡愁的灵魂。从区域城市发展格局来看,城市软实力已经成为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城市间的竞争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硬指标之间的差距缩小,文化在区域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城市气质、内涵和形象等文化标签逐渐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因素。软实力已经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能够调动区域硬实力,实现倍增效果。

二、梳理总结:深挖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智慧结晶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各类农业遗址、农具、民俗等充实了中华文明史,对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传承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以及丰富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目前已评选出5批共118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已评选出的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来看,中西部地区更加聚焦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生产功能,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更加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和休闲服务功能,如茶、果、竹等系统。

新发展阶段,挖掘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特点对于发达地区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资源的稀缺性。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遗产资源不仅维护了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而且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给当地百姓提供了独特的经济、文化、产品与生态服务,经过了千百年的考验,至今仍有较强的生产功能。二是生产的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还包括传统农业景观、农业物种、民风民俗和村落等,是产业、自然、知识、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系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三是产业的景观性。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一般都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适宜特种作物种植的小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有广袤肥沃的平原地带,又有雄伟壮阔的河谷山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农业生态景观,具有吸引游客的独特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四是农民的参与性。遗产地农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系统所蕴含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根植于当地民众的成长历程中,民众对遗产的认知度普遍较高,保护传承意识较强,更愿意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并将其转化为情感认识和行为自觉,融入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五是文化的传承性。农耕文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的根和魂。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遗产地所特有的文化要素和精神风貌,成为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记忆。

三、古为今用:以农业文化遗产助推发达地区乡村振兴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四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短板相对突出。一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高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乡村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一些产业经营粗放,发展质量堪忧。三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能耗加大,城市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质量等生态屏障的要求提高,市民对乡村休闲、文化、教育等新产业需求增加,对农业农村的生活和生态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等多重价值。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有效助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打好产业高质量发展牌。面对经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发达地区首先要立足特色资源,发挥资金、项目、人才等优势,将资源优先投入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来,通过提供高品质产品创造高价值品牌,获取高溢价产出,带动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良性互动循环,让农业遗产历经弥新。

二是深挖文化历史牌。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迎来发展盛期,具有强健软实力的作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受到外来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冲击更大,面临较大的传统文化丧失风险。发达地区要率先“把根留住”,关键是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资源、历史典故、中华文明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讲好新时代发达地区文化振兴故事,提升发达地区竞争软实力,增强当地百姓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三是筑牢生态屏障牌。在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长远眼光,统筹好生态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起来,通过整治改造,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让农业文化遗产重焕新颜,为百姓小康生活打好生态底色。

四是拓展休闲体验牌。发达地区城镇化率较高,市民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要求更高、消费能力更强,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旺盛。在产业发展和保护过程中,要注重休闲场景的总体设计、服务全流程打造和人性化注入,要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和回头客产品服务设计。

五是运用好现代科技牌。农业文化遗产所依托的产业大多是小众产业,对科技的要求较为专业,但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是以粮油菜果等大宗作物为服务对象,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技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发达地区农业科教资源一般较为充裕,农业专用型人才基础较好。要善于挖掘、培养和利用当地科技社会化力量,以科技巩固和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加快助推发达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朱思柱、卢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