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探索 >> 文章正文 > 返回上级

“三个推进”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时间:2021-10-15 17:47:25 来源:宜宾日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中也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可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让乡村振兴真正落地生根,要注意在乡村振兴中推进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发展与治理的有机结合以及稳定有序与充满活力的有机结合三个问题。

乡村振兴要推进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并非改变乡村的本来样貌,而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传承乡村原本的乡风文明和乡村优秀文化,再进行开发与创新。一方面,要留住乡愁并充分发挥乡愁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大理湾桥镇古生村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可见,乡村承担着传承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乡愁是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发扬的情感根基。要弘扬乡愁并创新新时代的乡愁,构建现代乡风文明新形态,比如可打造村史馆、乡愁馆、乡风文明墙画、家风家训馆等。充分发掘并利用乡愁资源,发挥其引导乡风文明、规范村民行为、维护乡村秩序,教化一方民众的功能。另一方面,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新业态,建设宜居乡村。乡村振兴,要在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新业态。其中,盘活乡村的闲置资源是重要方式,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激活当地农村闲置资产,发展适宜本地的乡村新业态。比如,可驻留新村民和返乡创客,通过艺术、旅游等方式重塑闲置农房、农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业态生命,促进农村土地增值,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资本、人才和项目,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推进发展与治理的有机结合。发展与治理的有机结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规划,其总体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发展”和“生活富裕”在强调发展,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同时“治理有效”强调治理,这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一方面,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桥梁,为治理有效奠定经济基础。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基层治理能力弱、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村集体经济的衰弱。乡村要实现发展和振兴,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集体经济之道是关键,要以发展特色集体经济为桥梁和纽带,更新和建设乡村社会资本,为实现有效治理奠定经济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是推进发展与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各村亟需确定发展与有效治理标准,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维护农民集体依法发包、监督和调整集体土地的权利。同时,创新多样化、多元化的土地经营方式,保护农民利益,做好农户与现代农业、现代集体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治理实践要以发展为主轴,为发展提供治理保障。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治理,有效治理依靠于一系列治理实践和治理探索。要实现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拓展治理渠道是重点。治理实践的开展,除了传统的治理方式,应更多围绕发展延伸多元治理渠道,发动多方力量,让更多主体以各渠道、多样化的方式参与治理实践。尤其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企业的力量,在发展中推进治理,在治理中实现发展。

乡村振兴要推进稳定有序与充满活力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稳定有序,又要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一直是党委政府进行一切活动的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的基本要求。同时,充满活力也是必备要素,推进乡村振兴要在思维和方式上注重激发乡村活力,处理好稳定有序与充满活力的平衡。一方面,要采取“硬”手段,恰当运用体制性方式。乡村振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伟大工程,良好有序的秩序供给是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全面振兴目标的基础,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及村级党组织发挥体制性功能优势,完善乡村振兴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同时,需完善乡村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制度、理顺并优化与乡村其他治理主体的互动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力和基层治理能力,发挥对村民的价值引导作用,构建乡村良好秩序。另一方面,要发挥“软”优势,充分采取文化性方式。在乡村振兴中采取文化性的“软”方式,能激活乡村现有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活力。通过精细规划,分阶段进行文化营造,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培养当地民众的参与意识、治理意识和公共意识。此外,聚焦乡村文化建设,让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文化建设,完善和深化村民自治,引导村民思想意识转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提升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委党校)